• 候選項信息補充完善         
    所屬榜單: 中國最具影響的地方戲曲劇種排行榜
    選項名稱: 河南曲劇
    修訂時間:
    處理狀態:
    溫馨提示:您還沒有登錄,暫時不能修訂本條目信息,請登錄再行修訂! 立刻登錄!
    更新圖片:
    正在使用的圖片
    我上傳的圖片

    請填寫圖片更換理由:

    說明:

    • 涉嫌侵權或存在版權爭議的圖片,一律不予采納!
    • 請說明原圖的不足和新圖片等,若無明顯優勢,一般不會采納,請勿上傳!
    • 您上傳的圖片中不允許出現網址、標志、電話等涉嫌廣告宣傳的元素!
    • 圖片須小于200K,尺寸在150*150--1600*1600像素之間,且只能為jpeg格式。

    當前簡介: 不超過300字,簡介信息無須換行、排版
    河南曲劇,河南省地方劇種,流行于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區,由曲藝“河南曲子”發展而成。唱腔輕柔婉轉,以悲劇內容見長。劇目有《卷席筒》、《陳三兩》、《花亭會》等。中國雖然好幾個地方有曲劇,但因河南曲劇名稱較早,影響力遠遠大于其他地方曲劇,如,遠大于北京曲劇,所以,【曲劇】一般指河南曲劇。就戲曲觀眾數量而言,河南曲劇在中國劇種中占前五名,大部分豫劇戲迷同時也是曲劇戲迷。
    請在下框中對原簡介信息進行編輯修訂(點擊此處將原內容復制到下框中

    當前詳細介紹: 不少于50字,不超過2000字,請注意介紹內容準確性和換行、排版形式!
    曲劇是在河南漢族民間曲藝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起初的形式是由表演者邊踩高蹺邊唱曲子,后來逐漸發展成為高臺曲。鼓子曲是一種曲牌聯綴體式的說唱藝術,演唱時,三五人自執檀板擊節,一反以前的三弦伴奏形式,需要幫腔處就一起幫腔。每一曲目,均按一定的曲牌順序來演唱。約于清末民初,出現鼓子曲與踩高蹺相結合的形式,稱為”高蹺曲\”。它最初出現的時候,既不化裝,也不分行當,只是由數人踩高蹺唱有故事情節的曲子,以三弦等樂器伴奏,走街串坊。發展至1920年前后,才出現了有簡單化裝和粗略的行當分工的高蹺曲,多數演出鼓子曲中大多有人物故事的民間傳說腳本,如《小姑賢》、《打皂》、《小打魚》等。 ”高蹺曲\”去掉高蹺拐子并登上戲劇舞臺,是它由一般的民間歌舞演變為正式的”高臺曲\”這種戲曲形式的標志性事件,形成曲劇發展的一個質的飛躍。
    早在民國15年(1926年)農歷四月初七,由河南省臨汝縣(今 汝州市)大張村關云龍所率領的劇社”同樂社\”(由高蹺曲”玩友\”(業余性質的演員)朱萬明、馬清波、陳書奇、李富生、鄭君等組成)一行共16人前去河南登封縣潁陽鄉三里李洼村演出,因為天下雨,多天不能踩高蹺演出,李洼村的李祖白(保長,哄過戲)提出一定要他們去掉高蹺站在臺子上唱曲子。由觀看演出的農民將運載莊蹺的牛車搭成高臺,而去掉高蹺拐子登到臺上演唱,演唱了《許狀元祭塔》、《楊八姐鬧酒店》劇目。這使高蹺曲子走上了臺子曲子。二個月后,農歷六月十三日,李洼村這天年年為龍王廟唱廟會戲,,就在廟門前壘個0.5米高的一個小臺子,上面打了棚,后面掛了一大塊紅布,做底幕(叫遮堂布),這就像舞臺了,由伊川的耿庚辰.,孔海東,劉金水,郭太超....登封的王天水,范隨林,李圪嗒.....等二十人在舞臺上唱了曲子戲,模仿當地的越調和高調(河南梆子)又加上了小銅器。唱的有“丁郎認父”“天河記”“劉全進瓜”“武松殺嫂”“書館會”等。新的表演方式收到出人意料的好效果。從此,臺子曲子走上了舞臺曲子,叫河南曲子,后又命名為河南曲劇。河南曲劇在李洼村正式誕生了。廟會戲后,消息傳的很遠,來邀請為他們祝興演唱的不斷,就招來了各地名演和本村演員外出演出,又在紅布上寫了“醒民劇團”四個大字。這是國內最早的曲劇團,也是中國第一個曲劇團。在1927年開始到外地演出謀生。很快影響到附近縣鄉,又有了多家演唱組織。這種去掉高蹺在舞臺上演出的形式,在20年代后期已較普遍。也影響到了朱萬明,他們在1928年,又在洛陽看了文明戲(通俗話?。┑难莩龊?,受到相當大的啟發,思想有所轉變,便與”玩友\”結伙進城,在洛陽老集的一個炕院(”勝利舞臺\”原址)演出《戒大煙》、《放足》、《李豁子離婚》等時裝戲,受到歡迎。30年代起,舞臺曲子逐漸向兄弟劇種學習表演程式,戲劇的伴奏樂器也逐漸增多,逐漸發展成為健全的”文武場\”,從而形成了完整的地方戲曲,向正規化的方向發展。曲劇在吸收了越調、豫劇、京劇等戲曲劇種的打擊樂,并根據演唱伴奏需要豐富了管弦樂,劇目也漸漸由演家庭生活戲而偏向于演歷史戲(袍帶戲),由演中小型戲而演大戲,各行當也逐漸完善起來。
    但在30年代前期,一般曲劇戲班還是停留在業余性質:農忙務農,農閑從藝,一個班社也僅十余人。他們在演出時也不講戲價,只求管吃。若收到饋贈錢物,則全班社平均分配。當時,在汝南、周口、信陽、南陽等地,都先后出現了高臺班。
    1930年前后,較為知名的高臺戲班社有四個:一、以朱萬明為首的班社,以洛陽一帶為其活動中心;二、以劉樂為首的戲班,經常在孟津、新安一帶活動;三、由胡定、劉寶才帶領的戲班,經常在漯河、葉縣一帶活動;四、由秦中旭、李永治帶領的戲班,經常在登封、偃師一帶活動。
    到抗日戰爭時期,曲劇的發展猶為迅速,遍及了全省的主要縣市,直至安徽省的臨泉一帶也都有河南”曲子戲\”的演出痕跡。在周口、淮陽、界首等地開始出現半職業性劇團,知名演員有楊德富(藝名洋白菜)、李金波、陳萬順、陳玉佩(曲劇最早的女演員)等。具體象在1939年李金波在安徽界省文化村與戲劇家焦菊隱同臺演出《高平關》;1940年年,河南省大部分地區被日本侵略軍占領,很多曲劇藝人被迫流亡到南陽等地結成職業班社,從而以南陽為中心,進行演出活動,有些班社還到湖北北部、陜西南部、四川東部等地演出,更有一些藝人沿隴海鐵路流亡到寶雞、天水、蘭州等地,其中以趙自安、馬德山創建的幻而非曲子社最著名。1943年,李金波、張鳳錄等組成曲劇班社抗建劇社。
    抗日戰爭勝利后,1946年,國民黨河南省政府以曲劇”有傷風化\”、”誨淫誨盜\”為借口,下令取締,禁止其演出,使得不少藝人被迫去山西、陜西、湖北、四川等地演唱謀生。著名藝人李金波不畏強暴,以”警鐘劇社--南平調”的名義,組織任俊杰、白永玲、常文成等,于當年十一月間在開封新林影院演出,先后兩個月左右,深受觀眾歡迎和支持。在群眾輿論的壓力下,國民黨統治者也就不了了之。為慶賀曲劇重新獲得生存,\”警鐘劇社--南平調”改名\”新生曲劇社”,并邀請藍輯吾、劉衛生等為主的洛陽曲劇班參加演出。1947年,新生曲劇社在鄭州演出時,國民黨政府以”新生\”兩字涉嫌共產黨宣傳,劇社被當局勒令解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曲劇得到了恢復和發展,河南曲劇不僅在本省的大部分地區盛行,而且還在甘肅、陜西、河北、安徽、江蘇、湖北等地也建立有專業劇團。1956年河南省首屆戲曲觀摩匯演大會鑒于朱萬明對河南曲劇形成的貢獻,授予他榮譽獎,臨汝縣也被譽為河南曲劇的發祥地。
    至1983年,河南全省共有專業劇團三十三個,除此之外,在湖北、云南、山西、河北等省也先后建立了專業的河南曲劇團。在這些劇團中,較著名的演員有郭立仙、張曉風、邢金鍔、謝芳馨、霍振海、郭鳳娥、田欽澤、周玉珍等。各地的劇團也先后整理改編演出了一批優秀傳統劇目,并創作演出了一批現代戲,使得曲劇在表演藝術、舞臺美術、音樂唱腔等方面不斷取得革新。

    請在下框中對原詳細介紹信息修訂完善(點擊此處將原內容復制到下框中

    應注意內容的排版形式,注意換行等。不得出現“編輯本段”、“圖冊(xx張)”等之類的詞語。
      
    關于我們聯系我們服務條款法律聲明廣告服務站點導航友情連接意見反饋
    郵件聯系方式: toplearningteam#gmail.com (請將#換成@)
    Copyright 2009-2010, LUCKCOM Co.,All rights reserved
    99视频有精品视频在线观看_亚洲日韩欧美视频_亚洲狼人制服中文字幕_久久超碰伊人